飛霞風景名勝區(qū)位于廣東省清遠市東23公里,南距廣州40公里,是廣東首批風景名勝區(qū),“廣東八大名山之一”。飛霞山于道教中地位尊崇,位列道家七十二福地中的第十九福地,也是嶺南第一福地,最早名為軒轅黃帝二子禺和陽取名大禺山、二禺山和禺陽峽,歷用過湞女、湞山、湞峽、中宿山、中宿峽、清遠山、清遠峽等名,現(xiàn)今皆稱飛霞山。
飛霞山以古、奇、美獨具風格自然風光馳名遐邇,除七十二奇峰、清澈峽江外,還有飛霞古洞、藏霞古洞、錦霞禪院等規(guī)模宏大的古建筑群,峽江沿岸分布著的犀牛潭、凝碧灣、東坡釣磯、白沙洲及帝子讀書巖、達摩談經(jīng)石、歸猿洞、和光洞等,有“風光譽南國,古跡遍峽山”美譽。
飛霞山是嶺南與中原溝通的交通要道,歷史悠久,文化富集,是清遠乃至嶺南文化的重要發(fā)源地,形成了宗教文化為主流,匯集福地、摩巖石刻、名人詩賦等眾多文化元素,如唐代的韓愈、張九齡、司馬承禎、宋之問,宋代蘇軾、楊萬里,明代的海瑞、湯顯祖、屈大均,清代的袁枚、朱汝珍,民國的黎元洪等,均慕名到此游覽,留下了不少詩賦與墨寶,素有“飛峽山里藏千景,歷朝詩賦滿山中”之說。
三教合一 尋福地古韻
飛霞山是道教第十九福地,宗教文化包容性強,區(qū)域內(nèi)有佛教寺院飛來寺、紫竹林,道教洞觀飛霞古洞、藏霞古洞、和錦霞禪院,其中飛霞古洞建筑群集“三教合一”思想之大成,成為嶺南地區(qū)宗教建筑藝術中“三教合一”的典型現(xiàn)象。飛霞古洞內(nèi)奉祀有儒、釋、道三教祖師及諸位仙佛,建筑共分為四進六層,建筑面積達25000多平方米,有200多間廳、堂、客房,在嶺南清代古建規(guī)模首屈一指,素有“小布達拉宮”之稱。
飛霞古洞所在山谷每逢雨后霞氣升騰,慢慢飄至幽谷之中,相傳飛霞古洞創(chuàng)建人麥長天看此景與唐代詩人王勃“落霞與孤鶩齊飛,秋水共長天一色”頗似,故謂飛霞。與飛霞洞相匹配的禮耕書屋始建于1921年,修繕前內(nèi)部建筑破敗,如今已打造成為集文創(chuàng)、輕餐飲和休閑于一體的綜合休閑場所,設“輕食之廚”“茶香書韻”“觀山賞景”等休閑空間,并引入具有文化內(nèi)涵的非遺活動項目。
徒步溯溪 探幽谷密林
飛霞山地處濱江山林、湖光山色,植物景觀多為自然風姿優(yōu)美和文化內(nèi)涵豐富的樹木。為保護飛霞山生態(tài),最早在清同治二年(1863年)時任縣令出具告示碑,明確嚴禁伐木,后清宣統(tǒng)、民國時期各有官方告示,歷代告示碑刻仍保留在飛霞山中。
飛霞山內(nèi)物種繁多,飛霞風景區(qū)共有12個品種,20顆古樹名木,年代最久遠的為藏霞古洞門口已三百多年的中華錐,也有目前清遠市區(qū)發(fā)現(xiàn)的最大最老的白玉蘭樹。
騎行峽江 覽山川秀麗
自古文人墨客不吝贊頌飛霞山,沈佺期以“騷客吟無盡,良工畫想難”嘆其風光,宋之問以“雨色搖丹嶂,泉聲聒翠微”繪其詩意,蘇東坡以“天開清遠峽,地轉(zhuǎn)凝碧灣”頌其壯闊。飛來寺到飛霞的峽山古棧道已拓寬為沿江棧道,可乘坐電瓶車、步行或騎行等方式飽覽北江峽江風光。
以文賦旅 揚非遺文化
飛霞山從悠悠歲月中走來,以文塑旅,以旅彰文,文旅相融,相得益彰。飛霞風景名勝區(qū)是清遠市中小學生研學教育實踐基地,每年舉辦花朝節(jié)等非遺文化活動,漢服打卡、編鐘古樂表演等更添中華文化的藝術魅力。